这三点要是不记死配资官方网址,牛市里可能更吃亏。 头一个特殊规律,是政策驱动性太强了,政策指哪儿,主线就在哪儿。
2015年“互联网 ”政策一出,创业板指一年涨177%,互联网板块涨200%;2020年“碳中和”政策落地,新能源板块涨120%;2024年“新质生产力”成重点,AI、高端制造板块涨超40%,其他板块涨幅还不到10%。
美股牛市靠的是苹果、微软这些公司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,咱们A股更多是政策引导,跟着政策走,大方向就不会偏。
第二个特殊规律,“结构牛”成了常态,不是所有股票都涨。 2019到2021年那轮牛市,只有30%的个股跑赢了沪指,70%的个股涨幅低于10%;2014到2015年牛市,创业板指涨177%,沪市主板只涨152%。
就算2007年那种全面牛,也有10%的个股涨幅低于50%。 这和美股的“普涨牛”很不一样,在A股牛市里选错板块,基本等于白玩。 比如2020年,你买新能源可能赚100%,买银行可能只赚5%。
展开剩余87%第三个特殊规律,资金快进快出,波动更大。 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最高能到600亿元,单月净流出也能到400亿元,这波动幅度是美股的2倍;2020年牛市,沪指曾一个月涨15%,接着下个月就能跌12%,而美股牛市单月涨幅很少超过5%。
这种高波动意味着,在A股牛市里你要是拿不住股票,就赚不到钱,频繁换股更容易踏空行情。
说到资金啊,2025年8月A股融资融券余额都突破2.03万亿了,创了十年新高,7月居民存款还减少了1.11万亿,非银存款却暴增2.14万亿。 钱是来了,但怎么个来法,挺关键的。
还有啊,牛市里不是所有板块齐步走,2025年1到8月,AI算力板块涨15%,机器人概念涨12.8%,但煤炭板块跌9.34%,地产链因为新开工下滑20%持续低迷。
板块轮动也挺磨人。 科技成长像是绝对主线,2025年涨幅前五的细分赛道全来自科技:AI算力、半导体设备、人形机器人、商业航天、自动驾驶。 政策上也猛推,科创债发行规模同比激增159%,9800亿资金涌向硬科技企业。
但中盘制造股,比如市值500到1000亿的有色、化工企业,年内涨幅才25%,远低于历史牛市45%的平均水平,反而成了资金的新洼地。
高股息资产像银行、煤炭,股息率能超6%,在利率下行时被险资盯着,7月就加仓银行股120亿元,它们爆发力不强,但能扛波动。
操作上有些人搞“核心 卫星”组合,70%核心仓位配宽基指数如沪深300ETF,30%卫星仓位搞高弹性品种如半导体ETF,2025年用这策略的人平均收益32%,最大回撤才6%。 也有人做动态再平衡,每月检查持仓,比例偏离目标10%就调整。
还有目标盈机制,设定年化收益目标,达标后分批止盈。 但这些方法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毕竟市场情绪一变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历史数据看,沪深300在牛市高点有共性,2007年冲到5891点,2015年到5380点,2021年创5930点新高,都落在5300-5800点区间。
截至2025年8月,沪深300报4160点,离5500点还有约32%空间。 要是股息率从当时2.8%降到历史牛市均值1.5%,理论上涨空间能到85%。 不过这些数字都是参考,真到了点位,情绪和资金博弈才是主导。
牛市还分阶段,早期常由估值驱动,就是流动性宽松和风险偏好提升推起来的;中后期得靠业绩兑现支撑。
2025年一季度全A净利润增速才3.51%,工业企业利润还在修复,说明市场可能还处在估值驱动阶段,业绩确认或许得滞后一两个季度。 没有经济支撑的牛市,终究不踏实。
另外啊,牛市中基金重仓股不一定从头领涨到尾,但风格迟早会回归。 因为机构资金最终会向高景气赛道集中,大规模基金受流动性限制,也得配大盘龙头股,这就形成正向循环。 过去三轮牛市里,基金重仓板块在中后期超额收益比较明显,回调幅度也小些。
还有人说“反哑铃策略”,就是回避超大市值和太小市值的,聚焦500-1000亿市值的中盘二线龙头。
比如有色领域的稀土永磁材料商,下游机器人需求爆发后,业绩弹性可能超50%。 这种策略在结构市里可能更稳妥。
但A股波动大是真折磨人。 2020年牛市,沪指一个月能涨15%,下个月能跌12%。 这种颠簸容易让人拿不住股票,或者频繁操作,结果赚了指数不赚钱。
数据也显示,2007年牛市仍有相当比例散户亏损,主要是高位追涨垃圾股;2015年亏损比例更高,加杠杆和踩雷退市股是致命伤。 所以啊,牛市里纪律和认知可能比行情本身更重要。
说到政策,这玩意儿在A股影响力太大。 五年规划交替期常是牛市拐点,比如2005年“十一五”开局催生股改牛,2014年“十二五”收官引爆流动性牛,2019年“十四五”酝酿推升科技牛。
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收官,2026年“十五五”将启,政策红利窗口又打开了。 跟着政策走,在A股几乎成了生存法则。
不过政策市也意味着节奏快,热点切换频繁。 2025年涨得好的AI算力、半导体设备,都是政策重点。
但政策支持的行业不一定都立马业绩爆发,估值先上去,业绩得后面跟上,不然就容易回调。 2023年AI行情就是例子,企业盈利没跟上,三个月就退潮了。
资金面呢,北向资金、两融余额这些数据可以看,但散户行为往往滞后。 当融资余额猛增,散户开户数爆棚时,反而可能是个警示信号。
因为增量资金一旦乏力,市场就容易歇脚。 2025年7月两融余额破2.03万亿创十年新高,这数字背后是杠杆资金入市意愿强,但也埋下了波动加大的伏笔。
板块选择上,科技成长像是一直的主线,先进制造在历史牛市中涨幅没掉出过前二。 但2025年先进制造底部至今涨幅不到45%,成长风格涨55%左右,都低于过去牛市涨幅,这可能意味着还有空间? 但也可能说明资金更谨慎了。
中盘股崛起也是个现象,2025年底部至今涨幅25%以内,有些资金开始瞄向这些估值低、有弹性的品种。
操作策略五花八门,有人用杠杆工具放大收益,比如融资融券或杠杆ETF,但得设止损线。 也有人做股指期货对冲系统性风险。
还有动量策略,跟踪行业轮动模型。 但普通散户可能更适合简单点的,比如聚焦政策方向,选有业绩弹性的龙头,做好仓位管理。
但问题是,牛市里谁能真正逃顶抄底? 数据说沪深300高点在5500点附近,但真到了那个点,情绪可能早就过热了。
而且A股结构性这么强,指数涨不代表赚钱,选对板块、拿住股票才是关键。 可板块轮动快,追高容易套牢,低吸又可能长期不涨。
再说回调,理论上是上车机会,但真跌10%的时候,谁敢大手笔买? 2020年沪指从3458点回调到3174点,很多人当时吓跑了,结果错过后面涨幅。 这种心理博弈在A股更突出,因为波动大,人性弱点被放大。
还有那个“散户最后入场是见顶信号”的规律,几乎次次应验。
当身边所有人都讨论股票时,风险可能就大了。 但人是社会动物,从众心理难避免,这就成了悖论。
政策驱动强是A股特色,但政策方向变化有时也快,比如从“互联网 ”到“碳中和”再到“新质生产力”,主线切换快,跟不上就容易掉队。 而且政策支持的行业,初期可能鱼龙混杂,真正能业绩兑现的少,选股难度大。
结构市里,指数涨了,可能你的股没动。 2019-2021年牛市,仅30%个股跑赢沪指。
所以分散配置可能必要,比如核心仓位配指数ETF,卫星仓位博弹性。 但分散也可能降低收益,集中又风险高,这平衡点难找。
资金快进快出导致的高波动,让长期持有变得困难。 A股牛市单月涨幅能超15%,跌幅也能超10%,这种坐过山车的感觉,没点心理承受能力真扛不住。 而且北向资金等外资流向影响大,它们一撤,市场容易抖三抖。
但话说回来,A股总市值2025年8月都突破100万亿元了,市场体量大了,可能波动性会慢慢降?
也不一定,毕竟散户占比仍高,交易习惯难改。 数据显示,2025年8月A股日均成交1.95万亿元,最高超2.8万亿,这交易量背后是资金活跃度高,但也说明换手率高,持股时间短。
那么问题来了,在这样一个政策主导、结构分化、波动剧烈的市场里,普通散户到底靠什么能真正守住利润? 是紧跟热点配资官方网址,还是死守龙头? 是相信技术分析,还是政策解读? 有人说牛市是散户亏钱的主要原因,因为容易高位冲动。 但牛市不来,又没机会。 这死结怎么解?秋季图文激励计划
发布于:上海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